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7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23篇
电工技术   9篇
综合类   39篇
化学工业   104篇
金属工艺   253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6篇
矿业工程   780篇
能源动力   7篇
轻工业   14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60篇
冶金工业   326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01.
为更好地揭示并合理利用浮选过程中细粒脉石的泡沫夹带与充气量的内在联系,采用自制的泡沫特性测试系统,模拟了浮选中充气量对泡沫的特性及脉石的泡沫夹带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两相体系中,充气量的增大会明显降低泡沫层中气泡的兼并速度,增大泡沫的含液率及泡沫柱表观液流速度,显著提高泡沫水回收速率;在三相体系中,充气量的增大会显著降低泡沫中脉石的回流速度,显著提高顶部泡沫层的脉石质量分数。因此,在浮选过程中,在保证精矿有效回收的前提下,控制充气量是有效控制精矿泡沫夹带脉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2.
微细粒矿物的浮选回收是世界性难题,增大颗粒表观直径与减小气泡尺寸为解决该难题的有效途径。论文综述了增大颗粒表观直径的四种方法:疏水絮凝浮选、载体浮选、选择性絮凝浮选和剪切絮凝浮选,详细阐述了其在矿物加工领域中的应用及机理,尤其是增大颗粒表观粒径过程中新药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领域。从减小气泡尺寸角度出发,以微纳米气泡在矿物加工领域的应用研究为落脚点,阐述了微纳米气泡现有的稳定性机理,为后续微纳米气泡稳定性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系统介绍了微纳米气泡在不同种类微细粒矿物浮选中的应用现状;从微纳米气泡与颗粒间界面作用机理出发,详细阐述了微纳米气泡在界面作用中的角色;举例介绍了微纳米气泡浮选设备的研究进展。提出微纳米气泡强化细粒浮选的机理需要进一步明确,基于微纳米气泡、矿浆精准可控的微纳米气泡浮选设备是微细粒矿物浮选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3.
针对陕西某微细粒磁铁矿中部分磁铁矿与极微细脉状脉石矿物互层交互嵌布、含硫高、处理难度大的特点,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矿粗碎磁滑轮抛尾—磁选抛尾—磁粗精矿再磨浮选脱硫—浮硫尾矿磁精选联合流程。全流程试验可获得铁品位65.15%、含硫0.11%、铁回收率73.10%的铁精矿,以及硫品位25.12%、硫回收率30.67%的硫精矿。  相似文献   
104.
电弧炉炼钢成分预报与控制直接影响冶炼时间、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是电弧炉炼钢智能化的重要环节。对转炉、电弧炉副枪检测技术和炉气分析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炼钢过程的选择性氧化机理与智能算法在成分预报中的应用。结合熔池流动慢、反应不均衡的动力学条件,讨论了电弧炉炼钢成分预报的难点。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讨论了电弧炉底吹搅拌、氧气射流及电磁流体对钢液流动的影响,提出将电弧炉熔池钢液流动行为的动力学影响和炼钢反应选择性氧化热力学相结合,实现成分实时预测研究的设想,对开展电弧炉炼钢成分预测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5.
针对超细粒铁精矿成球性能较差的问题,通过向西澳某超细磁铁精矿A中分别配加不同比例国产某磁铁精矿B或巴西某赤铁精矿C进行造球实验,研究其基本特性和静态成球性能。结果表明:混合铁精矿的成球性能明显高于超细磁铁精矿A单矿。超细磁铁精矿A单矿生球落下强度仅为3.2次/(0.5m),生球爆裂温度为470℃,配加质量分数为20%国产磁铁精矿或10%巴西赤铁精矿时生球落下强度均超过4次/(0.5m),爆裂温度高于500℃。优化配矿是提高西澳超细磁铁精矿生球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6.
吕沙  吴光亮 《钢铁》2015,50(7):32-37
 对采用“EBT→LF→VD”工艺路线生产50Cr5MoV锻钢轧辊炼钢过程的全氧质量分数和夹杂物类型与数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LF精炼后钢液中[w(T[O])]平均为0.004 7%,VD出站[w(T[O])]为0.001 4%,中间包[w(T[O])]为0.001 55%,铸坯[w(T[O])]为0.001 8%,轧材中[w(T[O])]降低至0.001 0%。LF精炼初期,钢中夹杂物主要是不规则的Al2O3夹杂,其中96.75%的夹杂物尺寸小于10 μm。LF精炼结束后,大量夹杂物转变成以CaO-Al2O3-SiO2为主要成分的0~1 0 μm复合氧化物夹杂。钢水从VD真空精炼炉向中间包转移过程中,由于保护性浇注效果差,二次氧化严重造成钢水夹杂逐渐增多,其中夹杂物主要为球形的[mCaO·nAl2O3]复合夹杂物。铸坯中99.65%的夹杂物尺寸小于10 μm,其中大部分为球形钙铝酸盐夹杂物,还有少量球状硅铝酸钙复合夹杂物。轧材中98.77%的夹杂物尺寸小于10 μm。通过对炼钢过程中各工序的工艺优化,可实现对夹杂物的有效控制, 从而确保50Cr5MoV合金铸钢的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7.
针对镜铁矿精粉成球性及可烧性差的特点,采用分流预成型强化制粒工艺对进口镜铁矿精粉制粒及烧结性能开展研究.与常规制粒工艺烧结指标相比,采用分流造球强化制粒烧结工艺,焦粉配比从4.85%降至4.20%,利用系数从1.44 t·m-2·h-1提高至1.71 t·m-2·h-1,转鼓强度从57.60%提高至63.80%,固体燃耗从76.46 kg·t-1降至65.24 kg·t-1;采用分流辊压预成型强化制粒烧结工艺,焦粉配加量从4.85%降至4.70%,利用系数从1.44 t·m-2·h-1提高至1.64 t·m-2·h-1,转鼓强度及固体燃耗基本不变.因此,分流预成型强化制粒工艺较常规制粒工艺能显著改善镜铁矿烧结性能.其作用机理为:镜铁精矿经分流预成型后能改善混合料的透气性,降低焦粉配比,提高烧结料层氧位,生成更多的铁酸钙及赤铁矿,所得成品烧结矿结晶完善,矿物之间胶结紧密,内部气孔由不规则大孔变为总体分布较为均匀且大小适中的规则球形,改善了烧结矿的强度和还原性.   相似文献   
108.
对云南某低铜含钴黄铁矿进行了可选性试验研究。采用铜钴混合浮选、优先浮铜再浮含钴黄铁矿两种流程, 结果表明, 采用铜钴混合浮选工艺流程, 可获得含Cu 0.21%、Co 0.81%、S 52.79%, Co回收率为90.07%的混合精矿, 流程简单, 成本低; 采用优先浮铜、再浮选钴工艺流程获得的铜精矿含Cu 20.15%、Cu回收率49.12%, 钴精矿含Co 0.81%、Co回收率91.41%, 该流程复杂, 但能有效回收铜, 略提高钴回收率。  相似文献   
109.
对非极性体系(石油醚)中硬脂酸和十八胺在纳米金刚石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硬脂酸和十八胺的吸附过程均遵循Lagergren二级动力学模型; 二者均呈单分子层在颗粒表面吸附, 等温吸附线与Langmuir模型严格吻合; 硬脂酸和十八胺同时在纳米金刚石表面吸附时, 具有显著的正协同效应, 共吸附后, 颗粒表面药剂吸附密度显著增大, 且共吸附层仍呈单分子层形态。红外光谱表征证实, 硬脂酸和十八胺在金刚石表面形成了化学吸附, 二者共同作用时吸收峰明显增大, 且彼此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0.
针对镍钼矿中钼酸钙浮选回收率低、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 对镍钼矿中硫化矿物浮选尾矿进行了开路实验和闭路实验, 设计了氧化钼浮选流程, 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捕收剂分子在矿物解离面的吸附过程, 结果表明:镍钼矿中硫化矿物浮选尾矿主要含钼矿物为钼酸钙, 脉石矿物主要为氟磷灰石和黄铁矿; 通过闭路浮选试验得到了Mo品位3.24%、Ni品位3.37%、Mo回收率69.15%、Ni回收率62.44%的精矿; 捕收剂油酸分子在钼酸钙(111)面吸附强于氟磷灰石(010)面和黄铁矿(110)面, 从而实现了浮选过程中钼酸钙和脉石矿物的分离, 说明捕收剂CSU-Y可浮选分离钼酸钙和脉石矿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